首页 > 教务信息
博雅学院2012年秋季学期课程: 七至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
发布时间:2012-09-10 | 作者:博雅学院
课名:七至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
时间:2012年9月-12月,周一上午8:00-10:35
授课人: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授课对象:博雅学院大三大四(专业选修课)
课程大纲与阅读书目
课程大纲:
绪论:7-19世纪的社会变革与历史连续性
第一章 7世纪前后的亚洲版图
第二章 盛唐的意义
第三章 “乱世”:如何评价“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第四章 两宋:贫弱抑或富强?
第五章 草原帝国的赐予
第六章 面向世界的明朝“民族国家”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区域开发与边疆拓展
课程进度:
整个课程内容共分8个部分,平均每两周一个部分,外加一次讨论。
阅读书目:
1,崔瑞德:《剑桥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或其它版本。
3,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
5,《唐研究》各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6,《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4卷,中华书局,1992。
7,傅海波等:《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三联书店,2004。
10,包弼德:《斯文:唐宋之际的思想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1,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3,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
15,段玉明:《大理国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6,格鲁塞:《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2006。
17,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2007。
18, Paul Smith and Richard Glahn,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006。
20,梁方仲:《一条鞭法》,《梁方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1,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
22,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3,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4,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5,司徒琳:《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下),三联书店,2009。
24,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3-14页。
25,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7页。
26,张彬村:“美洲白银与妇女贞节:1603年马尼拉大屠杀的前因与后果”,《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经济脉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第291-316页。
27,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8,王业键:“清雍正时期(1723-1735)的财政改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册(1961年),第47-75页。
29,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
30,赵世瑜:“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63-74页。
说明:以上阅读书目开列各书,除论文要求全文阅读外,著作根据课上老师具体要求阅读导论部分或其中个别章节。
讨论课根据选课人数分组进行,讨论主题围绕“整体史视野下的历史变革与历史连续性”的主题,按照不同历史时段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