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学院2012年秋季學期课程:上古信仰與傳統觀念淵源

发布时间:2012-09-03 | 作者:博雅学院

授課人:郭静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博士,现任教 中山大学 與台灣中正大學。主要从事中国上古信仰与先秦思想研究。
 
授課時間:2012年11月-12月,每周兩次課:周一晚上,周三上午

教學對象:
主要教學對象是博雅學院和歷史系的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 
 
課程內容及設計:
一、內容說明
中國傳統思想奠基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的思想論辯,逐步形成幾個主流派別。在兩千餘年的思想演化中,每個時代的學者都希望能溯及本源。然因戰國晚期以來的統一文本趨勢、秦始皇統一文字、兩漢思想正統化等因素,使得後世的溯源追本,均難以跨越秦漢之間的鴻溝。

最近出土的戰國竹簡的文本,對中國思想溯源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果更深一層思考傳統思想的形成、淵源問題,就不只要了解先秦文本,更要思考它們的背景。戰國竹簡的背景,不僅包含當時的社會情況、文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涉及文化觀念,例如流行的論辯題目、思考模式等等。倘若戰國文人跨越前輩的思考模式,其思想也會保留此一跨越的痕跡。簡而言之,戰國時期的思想源自於兩周時期的天地與人生觀念中,並且濫觴更早的商代甚至史前文化的觀念中,即源自中國先民巫覡文化的信仰。上古巫覡文化的信仰(或謂「薩滿教」)並沒有歷來而消失,而將過理性化、道教化、佛教化等歷來的演變成為中華文明的傳統最古老的淵源。
 
本課的目的是教學生從出土及傳世史料鉤沈上古信仰的原貌及其在歷史上的演化。

學者們通常說,戰國思想家將上古的天地與人生觀念「哲理化」。然而,早在「哲理化」、「思想化」之前,古人對天地的認識已非常扎實。只是在觀察自然規律時,古人並不探究其原理,而是視之為神祕、崇高的對象。古人常用神祕形象來形容其對天地的認識,這些神祕形象構成了上古的宇宙觀,同時也為被崇拜的對象。這並不是因為古人不理解自然界,纔將之神格化,而是這些形象結構的本身,即是古人了解宇宙的方法。戰國時期的人用哲理辯論來探討宇宙的本質,也不是因為他們比前人更加了解宇宙的規律,而是他們把前人的「形象語言」轉變成另一種「思想語言」。
哲理化前後的天地觀,還有一項關鍵性差異。古人依其觀察,把宇宙規律視為形象化的結構,視為可觀察的存在。他們從「信仰者」的立場觀察、了解、崇拜、採用這套結構,而不加質疑,更不會產生辯論。根據其對天地和人生的認識,古人設定了一些配合自然規律的行為與神祕禁忌。在當時的文化中,這些行為和禁忌並不需要多作解釋。巫師是古代負責溝通宇宙的智者,基本上可以視之為遠古的科學家,他們掌握很多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知識,而且不斷從事研究。但這些「科學知識」是不會被討論的。換言之,上古對天地和人生的認識,是一種建基於觀察與知識的「信仰」,一種被神格化且固定不變的宇宙圖象。如果將之視為古人的「迷信」,則完全不能理解古人對宇宙的認知方式。認知宇宙可有各種方法,但都各有限制,現代人的科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可能是超越古人的,但在某些方面或許反而不如他們觀察得清楚。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依然必須面對天地和人生的難題,而且他們的出發點仍舊是自遠古留傳下來的知識及神祕形象。他們開始對上古信仰的性質表達懷疑,並尋找論據,進行辯論。
此外,我們必須了解,古代信仰的哲理化並非一天所成,而是一種漫長的過程。上古信仰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塑造了傳統的思想脈絡。在這一發展的長河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的面貌。況且在這過程中,還有不斷地發生的文化交流,這也是傳統思想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領土廣大,地形多變,氣候不一。在遠古時期,這些不同的環境條件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化觀念。不同文明的川流在歷史中交錯,彼此清濁匯聚、生態雜處。有些文明消逝在洪流裡,但其文化成份仍在新的文明中存續。這些古代文明如同眾多音質獨特,又各自獨立的樂器,直至三代時期纔逐步融合成為華夏文明的交響曲。這種過程到了殷商之後尤其明顯。殷商文明屬多元合體,既是遠古巫覡文明的末期,又是中華文明起源,許多觀念、制度、禮儀都奠基於此時。殷商信仰已見諸文字記錄,並可在春秋戰國時期找到其思想化、哲理化的痕跡。
是故,本課內容雖然有些部分涵蓋史前與三代的巫覡信仰,但仍以殷商文明為中心。一方面從殷商文明的「終點」來觀察一些神祕形象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從殷商文明的「出發點」來觀察其在兩周時期的演化,以及在春秋戰國時期被思想化的過程。
 
二、課程結構
本課分為五大子題。

第一是上古神獸崇拜及天神形象,包括神獸形象的形成和流傳問題、神獸所掌握的自然界和生命範圍、神獸對人的影響、神獸與巫師的身分等。中國領土廣大,上古不同文明崇拜神獸不同。上課擬詳細介紹遼河、黃河、長江流域等文明範圍的神獸崇拜,及其在殷商文明的結合。接著擬探討「天神」、「神」與「上帝」等信仰概念的演變,以及與天神相關的禮俗、禮器、占卜文字記錄,及其在後期神話中的演變等等。

第二是自然神與祖先崇拜之間的關係。殷商信仰中有祖先和自然神兩種形象不同的崇拜對象,不過殷商末期以來,兩者已有混淆的趨勢。這些趨勢涵蓋自然神的人格化,以及祖先與天神的混合的兩種雙向過程。

第三是巫覡文化中天地與四方概念及相配的祭禮,旨在探索商代無形體的信仰對象。除了具體形象之外,殷商信仰中也有抽象概念。這包括若干《易》概念的起源及其哲理化的過程,如「乾」、「坤」、「泰」、「否」、「天地之德」、「神明」等,也涉及上古的顏色觀念,及「五色」概念之形成。

第四是商周「道」觀念之本義及演化,關注於道家產生之前的「道」觀念,及其哲理化的過程。

第五是巫覡文化中人身、仁德與美感概念之形成。

第六是討論占卜文字神祕性的若干問題,包括甲骨文用辭及福佑辭的考證。
 
三、教授研究方法
若僅以單一方法進行研究,猶如僅從一個角度觀察事物,成果將相當有限,且會造成不同角度之間的矛盾。信仰考證包含對考古文物、傳世神話、古文字等多重證據的參照研究。本人特別注意古代天地形象的視覺化,因此不僅從各種文字記錄來進行探索,也大量採用考古與文物史料。
 
四、授課進度
本人擬在中山大學開半學期九週的課程,每週上六個學分(每週兩次各三學分),給學生相當於完整一學期三學分的課程。每一堂三學分課的題目安排如下:
(一)中國新石器時代信仰考
(二)世界上古巫覡文化的脈絡及要點
(三)神獸崇拜及古代文明的精神
(四)古代文明神龍形象來源的異同
(五)商文明雙嘴龍「天神」信仰索隱
(六)天上龍鳳等眾獸的神能之別
(七)巫師的身分考
(八)非獸形的天帝
(九)自然神與祖先的關係
(十)祖妣日名索隱:上古祭禮時間概念
(十一)從天神到天地:易卦概念的古跡
(十二)甲骨文祈卜「下上若」的隱義及「泰」卦的思想萌芽
(十三)天地之交與先秦「神明」之生機概念
(十四)從上下到五方:商周色譜與「五色」概念之形成
(十五)商周「道」觀念之本義及演化
(十六)巫覡文化中人身、仁德與美感概念之形成
(十七)占卜文字的神祕性
(十八)學生作業討論
 
五、上課資料來源
上課內容相當本人最近幾年所發表學刊文章,所以基本書目如次:
〈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2007年第二期,頁1-40;
〈論中西古代個人像藝術及其觀念〉,《考古學報》2007第3期,頁267-294;
〈甲骨文「下上若」祈禱占辭與天地相交觀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頁7-13;
〈先秦易學的「神明」概念與荀子的「神明」觀〉,《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頁52-61;
〈夏商神龍祐王的信仰以及聖王神子觀念〉,《殷都學刊》2008年1期,頁1-11;
〈由商周文獻試論歷史時間觀念之形成〉,《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1-19;
〈由商周文字論」道」的本義〉,《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2009年,頁203-226;
〈「神明」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儒學》叢刊,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年,頁427-434;
〈道家「神明」觀〉,《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6年,頁153-168;
〈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2011年;
〈幽玄之謎:商周時期表達青色的字彙與其意義的演化〉,《歷史研究》,2010,第2期,頁4-24;
〈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雛議〉,《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頁23-33;
〈殷商的上帝信仰與「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頁63-67;
〈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歷史人類學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頁1-86;
〈從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構字──兼釋「」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頁17-24;
〈「大禾方鼎」尋鑰──兼論殷商巫覡的身分〉,《藝術史研究》第13輯,2011年;
〈甲骨文用辭及福祐辭〉,《第三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安陽:中國文博物館,2011年;
〈甲骨文「」、「」、「」字考〉,《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等;
    在十年研究基礎上本人正在編輯《上古信仰與傳統觀念淵源》專著(預期101年中交稿)

討論世界巫覡文化的問題將用以下基本書目:
弗雷澤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店,2006年。
 
給研究生提供進階自修書目如次:
(一)出土文獻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1983年。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戰國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0年。
(二)傳世文獻資料
《十三經注疏》
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
宋‧陸佃注解,《鶡冠子》
西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西晉.郭璞注,郭郛考證,《山海經注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荀爽‧《周易荀氏注三卷》,濟南:山東大學,2006年
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西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東晉‧王嘉,《拾遺記》,《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東晉‧干寶著、黃滌明,《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東晉‧葛洪撰、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精耀三景妙訣一卷》,《正統道藏‧正乙部‧通字號》,冊56。
梁‧陶弘景等撰,《養性延命錄等三十二種》,《道藏要籍選刊》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梁‧任昉,《述異記》,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
宋‧張耒,《張太史明道雜志一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清‧馬國翰撰,《歸藏》,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冊185。
《聖經中英對照》,http://www.o-bible.com/b5/int.html.
(三)研究論著
王政,《戰國前考古學文化譜系與類型的藝術美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輝,《一粟集:王輝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王輝,〈王家臺秦簡《歸藏》校釋〉,《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頁75-84。
王輝,〈殷人火祭說〉,《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1982年5月,頁269-27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李錦山、李光雨,《中國古代面具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學勤,〈試論虎食人卣〉,四川大學博物館、中國古代銅鼓研究學會編,《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37-43。
汪濤,〈甲骨文中的顏色詞及其分類〉,《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頁173-190。
汪濤,〈顏色與社會關係—西周金文中之證據〉,《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2月,第15篇,頁1-12。
宋新潮,《商代青銅面具小考》,《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6期,頁70-74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孟昭連,《中國蟲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編著,《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阿爾金著、王德厚譯,〈紅山文化軟玉的昆蟲鑒證〉,《北方文物》,1997年第3期,頁28-29。
施勁松,《長江流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晁福林:〈說殷卜辭中的「虹」〉,《殷都學刊》,2006年第1期,頁1-4。
夏淥,〈卜辭中的天、神、命〉,《武漢學報》,1980年第2期,頁81-86。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陳久金,《中國星座神話》,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9年。
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1963年第15期,頁65-95。
張光直,《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彭明瀚,《吳城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馮時,《中國古代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楊寶成、劉森淼,〈商周方鼎初論〉,《考古》,1991年第6期,頁533-545。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
Childs-Johnson, Elizabeth. "The Ghost Head Mask and Metamorphic Shang Imagery" in Early China, vol.XX, 1996.
Graf, F. Greek mythology. Introduction by Fritz Graf, English tr. Th. Mari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Elkin, P. "The rainbow-serpent myth in North-West Australia." Oceania, 1930, vol. I, N 3.
Euripides. Iphigeneia at Aulis, English tr. by A.S. Wa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Falkenhausen von, Lothar, “Issues in Western Zhou Studies: A Review Article.” Early China, v.18 (1993), p. 145-171.
Fraser, Douglas. " Early Chinese artistic influences in Melanesia?" Early Chinese art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 basin: a symposium arrang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August 21-25, 1967, edited by Noel Barnard in collaboration with Douglas Fraser. New York: Intercultural Arts Press, 1972, v. III, pp. 631-654.
Frazer, James G.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London: MacMillan, 1925.
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 Catalog. Vol.1.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67.
Furst, Peter T. "Shamanistic survivals in Mesoamerican religion", Acts del XLI Congress International de Americanistas. Mexico. vol, III(1976), pp.149-157.
Gimbutas, Marija.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Goddess. The World of Old Europe.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1.
Kirby, W.F. (tr.) Kalevala the land of heroe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finnish. English tr. by W.F.Kirby London & Toronto: J.M.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Dutton & Co., 1915-1923.
Mellaart, James. Çatal Hüyük: a neolithic town in Anatolia.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67.
Mellaart, James, Belkis Balpinar and Udo Hirsch. The Goddess from Anatolia. Milan: Eskenazi, 1989.
Mallett, Marla. "A Weaver's View of the Çatal Hüyük Controversy." Oriental Rug Review. Vol. 10, No. 6, August/September 1990.
Mallett, Marla. "An Updated View of the Çatal Hüyük Controversy." Oriental Rug Review. Vol. 13, No. 2, December/January 1993.
Radcliff-Brown, A.R. "The rainbow-serpent myth in South-East Australia." Oceania, vol.I, N 3, 1930.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Bronzes.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Wang Tao. “Color Terms in Shang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Bulletin of SOAS, 1996, pp.63-101.
Waterbury, F. Early Chinese symbols and literature : vestiges and speculatio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ritual bronzes of the Shang dynasty. N.Y.: E. Weyhe, 1942.
Hentze, C. Objets rituels, croyances et dieux de la Chine antique et de l'Amérique. Anvers : Éditions "De Sikkel", 1936.
Lévi-Strauss, Claude.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Paris: Librairie Plon,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