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佛教治国教化传统

发布时间:2011-03-09 | 作者:博雅学院

主讲人:古正美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南亞系哲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佛教治國教化傳統是大乘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色。此傳統的存在及其與佛教藝術發展的關聯性,一直未被學者注意,這就是我們直至今日對佛教遺址的建造性質不清楚的原因。
此傳統自一世紀貴霜王朝(the Kushans, c. 25-250)的奠立者丘就卻(Kujula•Kadphises, c. 5BC-78AD)在貴霜施行後,其便成為亞洲最重要的佛教治國教化(inculcation)傳統。所謂治國教化傳統,就是用佛教信仰教化天下的治世傳統。
使用此傳統治國的帝王叫做轉輪王(cakravartin)。由於大乘的興起與發展,與此傳統的出現及發展息息相關,轉輪王的形象及治國方法因此是大乘佛經討論的重要題目。大乘不僅用佛經載錄歷代使用的轉輪王治國方法及形象,也用開窟及造像的方法說明轉輪王的信仰內容及形象。此課程因此要教導學生研讀相關經典,也要教導學生檢查、辨識佛教造像的內容及性質。
此傳統初創於大乘的發源地犍陀羅(Gandhara),後又經二世紀後期龍樹菩薩(Nagarjuna)在南印度案達羅(Andhra)的發展,因此歷史上有犍陀羅及案達羅兩大傳統。此二傳統的發展遍及亞洲各地。因此此課程除了要教導學生檢查其在印度的發展情形外,也要教他們檢查其在中亞、東南亞各國及中國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