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雅新闻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7学年青马学堂第四次讲座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18-06-15 | 作者:博雅学院
2018年6月7日下午,博雅学院2017学年青马学堂第四次讲座在南校园第一教学楼304教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青年长江学者梁玉成教授。梁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我’的自我定位与识别——社会学对众生本相的认识”的精彩讲座。
梁教授首先向我们解释自我是从何而来的。“自我(self)”分成“主观我(I)”和“客观我(Me)”,“主观我”是指我自己感到是自己,“客观我”是指通过别人客观地看到自己——“镜中我”。“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只有通过传播,通过互动,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镜中我”。
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没有传播,没有办法形成“社会我”。梁教授结合各种事例以及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生动地向我们介绍这些外在信息存在的问题。首先,信息的披露具有选择性;信息的获得往往具有幸存者偏差。其次,人们搜寻信息或解读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支持自己偏见的信息或做法,这种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另外,互动的发生具有空间的临近性,人仅能获得有限信息,且其仅具有限的计算能力,因此人既没有全局的信息,也没有无限的计算能力,所以人做不到非线性判断。
梁教授还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追求“客观我”——自由的奴隶,毕竟还是奴隶,还是被外在所支配。对于中国人而言,主观我是内省的,反思的,因此我们应当去追求“主观我”。而这种追求的最高境界,他推崇陆机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往往无言,只有无言,惟无言方可观真义。
梁教授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我”,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最终回归社会实践。他借用陈家琪《沉默的视野》一书中的话,给了我们一些追求“主观我”的建议:“让视野沉默,让隔膜、生疏、断裂、陌生,成为生活的真实。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感受孤独;只有孤独者,才可能对现存的一切重新发问,并为一种关于可能性的焦虑所激动,从而与生活发生新的联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被梁教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与迷人的魅力所折服,收获良多,并与梁教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许多同学也对社会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希望同学们都能在青马学堂中有所收获,今后继续关注、参与青马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