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雅新闻
肖文明 | 致可能相遇的同学们
发布时间:2016-08-12 | 作者:博雅学院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已经成立了近七年。在某种意义上,博雅学院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自我更新的一个重要事件。尽管如此,一般公众乃至教育界人士对博雅学院都谈不上有很多了解。因此,当即将踏入中山大学的你们,在录取通知书中看到一份关于“博雅学院”的宣传单张的时候,多半会好奇地或者充满疑问地打量一下这个陌生的学院。也许,你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直观印象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新的“二级学院”,遂弃之不顾;或者,你觉得这个学院的名字倒有点浪漫气息,但不分专业的通识培养模式,既引发你的美好遐想,又不免心生怀疑,犹豫不决之下,终归选择了放弃;又或者,你花了大量时间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但在这个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互联网世界中,你搜索的越多,却越是迷惑,越是无法判断。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重要得以至于可能会重塑你的“三观”与人生,因而,对于刚踏出高中校门的你们,这也是一个并不容易的选择。作为一名在博雅学院已工作五年多的青年老师,我写这篇小文,是想简单谈谈我对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及其教育模式的理解,希望能为那些在博雅学院门口徘徊不定的同学们一些参考。我必须声明的是,这篇小文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而不代表博雅学院的一般立场。
我想先说一下我是如何与博雅学院结缘的。固然,这当中有很多机缘巧合,但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重点讲讲我的学问立场和对博雅教育的理解。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在目前的学科建制之下,对口的院系应该是社会学系。那么,为什么我会来到博雅学院工作,是因为我想放弃社会学的专业研究吗?当然不是。作为一名身处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大转型时期的社会学人,我对社会学之价值坚信不移,且仍以社会学为志业而自期许。我一直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与转型。这个问题用社会学的行话来说,就是中国的现代性(modernity)问题,而现代性的问题也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的现代性的分析,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对近现代中国予以分析,比如直接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家庭变迁等问题。但我们无法仅仅限于近现代这个阶段来讨论现代性的问题,因为现代性意味着一种新的境况,现代性内在地充满着一种求新意志。要完整把握作为一种新的境况的现代性之实质,必须对于旧的境况有所了解。用我们前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庭没有了解,我们也就无从知道近现代中国家庭究竟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因此,如果缺失了更深远的历史维度,我们很可能无法真正把握现代性的特质与实质。
社会学的长处在于对各种社会事实(social facts)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呈现社会实践的机制与内在逻辑。但好的社会学研究并不仅仅限于此,它要通过这种分析来提供一种对现代生活反思的可能性,这种反思不仅仅是为了批判、颠覆和解构,而最终指向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社会?但追问这些问题意味着进行好与坏的判断,意味着进行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抽象的,但我们无法去抽象地领悟价值,而必须沉入具体的历史纵深之中,浸淫于丰富的文化的意义世界之中,在古今中西的文明比较之中,才能够对价值有所体认和领悟。我们进而才可追问这样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家庭生活,什么是好的政治生活?如果我们今天未能拥有你心目中的好的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又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始终相信社会学需要某种人文基础,需要某种文化感、价值感与历史感,方能实现其创始人对她的宏大期许。所以,我来到博雅学院是为了接受再教育,去接受古今中西之间的激荡。我相信,这种再教育,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我自身的社会学专业研究。我依然记得博雅的同学们会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联想到赫西俄德的《神谱》,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联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涂尔干的“社会本位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些联想都体现出博雅教育的特色和长处,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启发,让我更加相信学问是相通的。
我也不能忘记聆听博雅学院的同事们谈论的种种古今中西之间的文史哲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维吉尔与司马迁之间穿梭,这让我更加相信学术共同体是可以跨越专业的高墙。在这种再教育的过程中,我既明白了社会学的限度,也明白了她的不可替代的长处。站在这样一种人文教育的高山之上,社会学既可以践行先贤司马迁的“通古今中西之变,究天人之际”,也可践行中国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进而达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当我强调社会学需要一定的人文基础的时候,实际也意味着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需要某种衔接。博雅学院创立的一个初衷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美国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一教育模式——这被很多有识之士视为美国本科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因此,一如博雅学院(英文翻译正是Liberal Arts College)的名字那样,博雅学院有意识地借鉴了优秀的美国文理学院的一些成功教学方式。
当然,博雅学院无意成为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复制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是扎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之中,但又希望有所更新与不同;自觉地嵌入于中国悠久的文明传统之中,但又放眼于同样悠久的西方文明传统。作为一个新生的机构,博雅学院还远远不能声称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她确实在致力于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衔接问题,从而为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我们看到不少博雅学院毕业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各自的专业领域之后,都有优异的表现,这也使得我们有信心相信,在博雅教育的框架之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可以处理好的。
从更哲学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其本质是“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二者并不是一种二元两分、不可调和的两端,而存在某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需要去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元”,那么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则无法生活“在一起”,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种种撕裂、冲突与恐怖,就是因为我们并不拥有一种共同的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而要塑造共同的心灵的习性,这需要共同的文明传统的滋生与养育。另外一面,如果没有“多元”,那么我们就无法施展上天所赐给我们的各不相同的禀赋,无法呈现我们天南地北所带来的风土人情之差异与多样性,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专业分化。我觉得,这构成博雅教育的一个基本考量,而我们的社会越是发达,越会体认到这种教育方式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曾有其他院系的老师问到,如果博雅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那么她就应该是可以被推广的,但他对其可推广性抱有疑问。在我看来,博雅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和值得推广的,但是否能够和应该被大规模地普遍推广,则我不敢断言。因为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博雅学院之成长,需要诸多的条件,并非所有当代中国的大学都能提供这种条件,这也可解释为何博雅学院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界仍然是稀缺品。不过,博雅学院并不会因为她的稀缺而变得矜贵,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渺小。一如任何新生事物破土而出时所面对的那样,这是一个生机与艰辛并存的时刻。博雅学院仍然在路上,博雅学院仍需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态,去面对和期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刻.
以我目前的了解来看,必须坦白承认,并不是所有同学都适合博雅学院(当然,我也要补充说,一定有不少原本适合博雅学院的同学很遗憾地未能踏入博雅学院的大门)。这种不适合,可能源自于某些认知上的误区,也可能来自品性与志趣上的不匹配。
如果你认为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 (university),或者博雅学院意味着某种风花雪月与浪漫,那么博雅学院将不适合你,因为这里的学业是繁重的且有时是枯燥的,但我们确实珍视真正的闲暇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你来到博雅学院,仅仅是为了南校区那片绿茵或者逃离一个你不想去的校区或者专业,那么博雅学院将不适合你,因为博雅学院的庭院里“没有草原”,而生活也不是一场逃避而是面对,事实可能是,当你为了逃避一个处所而来到另一个处所时,最终却发现逃无可逃。
如果你认为来到博雅学院就意味着获得某种精英的身份,那么博雅学院将不适合你,因为精英不是自我标榜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笃行实践中不自觉成为的,且精英决不意味着拥有高谈阔论的谈资或者睥睨世人的资本,而意味着对这个时代与社会的担当与责任感,意味着远多于常人的付出与艰辛努力。
如果你认为专业教育的畋域是壁垒森严的,个体的兴趣一旦塑造就没有可拓展的余地,或者你已经形成一套根深蒂固无可更改的观念体系,那么博雅学院将不适合你,因为博雅学院强调学问的融会贯通,也相信人是具有不断拓展的可塑性的。
如果你认为博雅教育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学一点,而无需任何深入,也不需要做出任何的求知方向的抉择,那么博雅学院将不适合你,因为博雅教育的姿态不是一种徘徊与漂浮不定,而要求更多的明辨与笃定,她也不是对专业教育的颠覆,而是为了更好地通向专业教育。
最后,如果你认为教育仅仅是为了习得一种技能,获得一纸文凭,谋得一种生计,那么博雅教育将不适合你,因为在现代的工商社会之中,教育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去习得某种技艺或者技能的功能,但接受教育的更高目的应该是塑造更好的自己,去发现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去超越我们与生俱来的和后天习得的那些限度与缺憾。
这样说来,博雅学院真的是那个传说中“高冷”的学院吗?其实不是的,博雅学院的门槛并不高,我们渴求的仅仅是那些真诚的读书人,也希望能够培养出真诚的读书人,而后者原本就是教育之主旨。读书人的资质有高低,禀赋各有千秋,但读书人的心态应如纯金一般,无本质的差别。读书人在今天不一定都做学术(做学术的也并非都为读书人),而仅意味着,无论你将来的职业是什么,对于真正的知性生活始终抱有某种偏爱与尊重,入世而不同于流俗,有所为有所不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相信,那些真诚的读书人来到这个居所的时候,会碰到不少和你拥有某些共同气质的同路人,这种共同的气质让你感到某种亲切感和自在感。于是,在你们共同赶路的过程中,你不会感到你是茕茕孑立的一个人。
同学们,大学生活是一段即将开始的未知的旅途。而我们踏上旅途,却是为了归家。我期待那些潜在地散发着博雅气质的同学,会推开虚掩着的博雅学院的大门,在踏入这个居所之后,能够拥有一种“有如游子归家”之感。我谨以此小文,迎接未来可能相遇的同学们,期待你们的到来!
来源:博雅学院微信公众号(微信号:lacsysu)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