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哲学系(珠海)2021学年秋季学期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1-17 | 作者:

 

 

 

2021年1113日至14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哲学系(珠海)2021学年秋季学期教学研讨会在珠海校区顺利召开。博雅学院全体教职人员,哲学系(珠海)陈建洪主任、屈琼斐书记率部分老师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博雅学院党总支书记龙波主持。会议围绕大类课程、通识教育及新文科建设,就如何提高大类课程和通识课程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大类培养课程建设”交流环节,博雅学院董波副教授、肖文明副教授和哲学系(珠海)杨震副教授围绕各自开设的大类培养课程进行了发言。董波副教授提到,《古希腊语》是史学强基课程,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从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肖文明副教授提到,博雅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兼顾文史哲专业性和跨学科研究及文明比较研究路径为特征。《人文学研究方法》是研究生共同基础专业课程,以中西文明史为脉络,以中西经典文本为核心,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文本解读能力。课程还需进一步克服授课老师专业背景和教学方式差异性导致内容的整体性和融合性不足的问题。杨震副教授提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厘清教师不可替代的职能,不是进行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双向问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问题意识进行激发和培养;课程的目标不只是培养未来的同行,更重要的是培养任何人都应当具有的哲学与美学素养;如何让学生感到学问的乐趣与生命力,始终是教学的核心课题。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交流环节,博雅学院傅锡洪副教授、黄俊松老师、哲学系(珠海)秦际明副教授和王轶副教授围绕各自开设的通识课程进行了发言。傅锡洪副教授提到,《红楼梦与中国思想》这门课将更加深入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灵世界,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和展示机会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并在多次开课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教材的撰写。黄俊松老师提到,《荷马史诗》是博雅学院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为了进一步推广博雅教育的理念,本学期首次面向院外学生开设。来自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学科训练和个人经验提出崭新问题,推动课程建设,实现教学相长。秦际明副教授提到,中国哲学专业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原因在于中国哲学史教材与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受制于一种普遍哲学观念,而中国传统的文献资料往往缺乏对此类普遍哲学观念的理论提炼,这就造成了中国哲学史的学习与研究问题意识不够突出,对问题的边界缺乏限定,与此相对应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散,这些因素都为中国哲学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带来困难。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教学需要寻找中国自身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王轶副教授提到,逻辑学在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并将通过调整课程内容,降低技术化的要求,适应从专业课程到大类课程的转变。

最后“新文科建设”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新文科建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哲学系(珠海)屈琼斐书记主持并指出,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设计课程内容,让通识教育成为知识之上的真教育。哲学系(珠海)陈建洪主任总结时提到,这次教学研讨会聚焦文科教育和文科人才培养的新形态,老师们提出了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及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新文科建设也应主动思考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文基础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战略服务能力和学术引领力,以大类培养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人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博雅学院谢湜院长总结时提到,新文科的建设要树立“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的发展方向,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博雅学院建院以来,一直在探索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接下来,博雅学院也将继续深化促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总结有中国特色的博雅型学院的发展模式,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博雅教育“金课”,以跨学科平台建设支撑文史哲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就院系人才引育和教师个人学术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