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雅新闻
博雅学院2020年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0-12-10 | 作者:
博雅学院2020年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健全博雅学院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博雅学院“226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博雅教育“金课”,2020年12月4日-6日,博雅学院2020年教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顺利召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李霖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博士后颜荻、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刘雅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于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唐杰副院长、张文涛教授和黄铭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冯茜出席研讨会,博雅学院全体教职人员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谢湜院长主持。
本次会议结合学院“十四五”规划,围绕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及强基计划开展研讨。
会上,龙波书记首先传达了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她指出,学院的发展要服务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的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体系,着力搭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古典学”与“文明比较与现代转型”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团队,进一步发挥人文基础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战略服务能力和学术引领力。随后,肖文明院长助理进一步阐述了学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思考,他从博雅型学院的基本模式、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学院目前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学院“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路径。
接着,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与会人员开展了对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讨。王承教副院长介绍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核心文本与核心课程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学生系统研习35部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核心经典,旨在实现两个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让选择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社会科学的视野和理论基础,二是让选择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拥有人文学的素养与学术训练。张文涛教授介绍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人才培养情况,唐杰副院长介绍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课程设置遵循“先通识再分流”的原则,以中西方经典著作为载体、贯通文史哲法基本问题,再逐步进入不同的学科领域,并辅之以各类实践课程与大学公共课程。颜荻博士后介绍了清华大学新雅学院文理通识核心课程,以结构性的人文社科课程和分层次教学的数理课程为主体。于月助理教授介绍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经典研读”课程、导论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类课程建设情况。
北京大学李霖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冯茜讲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刘志荣教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黄铭讲师、南京大学刘雅萌助理研究员围绕经典文本和核心课程建设进行了发言。李霖副教授指出,经典文本课程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跨学科课程要与专业结合,进一步加强体系性、系统化建设。冯茜老师和黄铭老师围绕着如何在经典文本阅读中,主动思考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发言。刘志荣教授介绍了《老子》精读课程的基本情况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刘雅萌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南京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的“悦读经典计划”,介绍了“悦读经典计划”六大知识单元、基本书目和经典导读读书班、单元导读通识课、DIY研读课等情况。随后,吴海副教授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胡劲茵副教授分享了线下一流课程《资治通鉴》建设,陈慧老师分享了慕课《诗词格律》建设的思考和经验。
最后,与会人员围绕着强基计划与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老师一致表示,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打造博雅教育“金课”,出色完成学校“强基计划”文史哲相关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