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7-18 | 作者:

 

2020713日至15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顺利举行。本次夏令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优秀学子入营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核,最终近40名学子成功入营。通过线上开展的开营仪式、前沿讲座、师生见面会和营员交流等活动,营员们对博雅学院兼顾跨学科视野与专业化的专深研究,构建以经典研读为纽带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鼓励探索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路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增进了学术交流与友谊

713日上午的夏令营开营仪式上,博雅学院副院长王承教副教授向营员们表示热烈欢迎。王承教老师表示,营员们怀揣着人文教育的梦想,都是与博雅有缘之人,并期待明年秋季能相逢于康乐园的绿树浓荫之下。在夏令营期间,博雅学院同步组织了“古代世界的生与死”系列讲座,以及讲授拉丁文诗歌的古典语言工作坊,希望为营员们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院长助理肖文明副教授为营员们介绍了博雅学院的概况以及研究生培养工作。他强调,博雅学院以“会通古今中西”为宗旨,主张以中西比较与古今通变视野研读经典文本,倡导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博雅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问题意识导向与跨学科的视野”,“关注中西古典文明及其现代转型”以及“比较古典学的视野与文明比较意识”等特色。最后,肖文明老师欢迎各位优秀营员加入博雅,并指出我们正面临一个大时代的转变与巨大挑战,倡导读书和为学要与社会生活和时代关联起来,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好,还要携手参与建设更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开营仪式结束后,营员们参加了本次夏令营的第一场前沿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致远老师主讲的《善终与幸福——对<高尔吉亚>临终审判神话的再思考》。李老师对《高尔吉亚》的节选文本进行了详细解读。在《高尔吉亚》中,苏格拉底讲述了死者的灵魂被诸神进行审判的故事。苏格拉底解释说,人生前在灵魂和身体上留下的印记,会在死后保留,并且灵魂的状况会成为诸神审判的根据。不义的灵魂,将得到应有的惩罚,他要么变得更好,要么成为他人的前车之鉴。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选择“修炼正义和其他德行”这种最好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健康,在死后可以去往幸福岛。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李致远老师还就文本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如新旧神审判规则变化,如何定义审判的好坏,惩罚是否行之有效以及正义概念等等。

 

下午,博雅学院刘志荣教授为营员们主讲了《藉由现代文学经验,打开活生生的民间世界——莫言小说四题》的前沿讲座。刘志荣教授围绕 “异域与中国”、“先锋与民间”、“欢笑与怪诞”以及“后来者超越的可能路向”等四个方面,对莫言的小说做了讨论与分析。刘教授认为,以莫言文学为代表的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中外文学关系、当代文学先锋思潮以及民间文化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切的关切。结合对《红树林》《十三步》等具体文本的考察,刘教授指出,莫言文学一方面融入了先锋创作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又结合了乡土性的实感经验。从莫言文学出发,可以看到,在文学的世界以外,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写作更应指向人们对现实的基本思考和感受,以及对超越追求的“大问题”。

 

随后,博雅学院院长谢湜教授以及十余位教师代表出席了师生见面会。谢湜教授首先为营员们寄语,他希望能借夏令营的机会,为同学们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谢湜教授介绍了博雅学院的历史、办学特点与学术交流等情况,指出博雅学院旨在跳脱出功利性与单一性的追求,为人文学科架起知识与学术的桥梁。之后,营员们与教师代表分别在文学分场与历史哲学分场,就教育背景与研究兴趣等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交流。

 

当晚,博雅学院董波副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题为《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民主》的前沿讲座。董波老师以古希腊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为引子,首先考察了古希腊民主的历史起源。在此基础上,围绕古代作家的著作,董波老师指出,对古希腊民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在认同民主制的基础上,尝试克服民主制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用其它的政治体制取代民主制。随后,董波老师结合古典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普罗塔哥拉、庇西斯特拉图、修昔底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制的看法。在讲座最后,董波老师提示同学们围绕民主与知识的关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知识、理性与德性是否是公民参与城邦统治的标准;第二,知识与德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是否有一种能够实现这种普遍性的教育方式;第三,比照《理想国》中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哲学和理性的方式要求政治,这种要求是否合理?

 

 

14日上午前沿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唐际根教授,他主讲的题目为《理解死亡——商朝人的生死遗迹与祖灵信仰》。唐际根教授首先从一般性的角度回顾了商王朝,尤其是商王朝墓葬考古的情况。随后,唐教授围绕甲骨文以及安阳殷墟发掘的贵族墓,讨论了对3000年前商朝人生前的饮食居住以及死后的埋葬祭祀。通过列举大量考古材料,唐教授对商王朝祭祀的对象、祭礼与祭法等祭祀的环节做了细致说明。他不单肯定了祭祀跨越生命、延续生命的功能,还提醒我们去思考祭祀背后所反映的祖灵信仰,以及现实社会的等级与秩序等问题。而将生命与死亡的视角延伸到当时的时代,还能激发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的生命价值,或许也为我们寻找孔子“仁”、“礼”观的历史源头提供了新的依据。

 

 

当天下午,夏令营营员综合面试在腾讯会议云端开展,营员们分学科逐一参加了线上面试,充分展现了各自良好的综合素质与精神风貌。

 

15日上午,清华大学温静博士为营员们主讲了《向死而生:古埃及人的生死观》的前沿讲座。温静老师结合图像学、器物研究、丧葬经文与宗教文献研究以及社会史的考察等多种研究视角,对埃及文化当中的死亡问题做了整体性的讨论。温老师指出,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死与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死是从此岸世界过渡到彼岸世界,是生命的暂停而非终止;亡是灵魂与肉体的消亡,从此岸与彼岸消失。因此,古埃及人发展出复杂的丧葬仪式与神秘隐晦的宗教咒文来为从今生到来世的转变做准备,也由此产生了“生而向善”的价值观念。指导古埃及人行事准则的“善”,就是玛阿特。只有遵循玛阿特,才会在死后审判中获得来世的生命。在讲座中,温老师尤其强调从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去理解古埃及人的死亡问题,在她看来,关于死亡和来世的观念,还需要和此世的生者建立起联系,从这一角度,我们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埃及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古埃及对死亡的解释传统如何延续的问题。

 

 

随着本场讲座的结束,紧凑而又充实的博雅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也落下帷幕。期待来年九月,与诸位学子相聚康乐园,共步人文殿堂!